成语“没齿难忘”或“没齿不忘”说的都是一个意思,即到了老到没牙的时候也忘不了。
在《论语·宪问》中,孔子被问到对管仲的评价时说:“人也,夺伯氏骈邑三百,饭疏食,没齿无怨言。”这句话中,“没齿”也是“到老”或者“终身”的意思。
据司马迁在《史记·梁孝王世家》中记载,周成王曾与小弟一起站在树下,他拿了一片桐叶给小弟说:“我封你。”周公听见了,便拜见周成王说:“大王封弟,甚善。”周成王说:“我不过是与他开个玩笑而已。”周公严肃地说:“人主无过举,不当有戏言,言之必行之。”意思是,君王的言行举止不应有过失,不应有开玩笑的话,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。于是,成王封小弟为应侯。这件事使成王“没齿不敢有戏言,言必行之”。
到了唐代,诗人李商隐在《为汝南公华州贺赦表》中写道,“司马谈阙陪盛礼,没齿难忘。萧望之愿立本朝,驰魂莫及”,从此之后,“没齿难忘”就基本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。
牙齿和记忆有直接关系
如果不了解中医,这个成语也就随口过去了。如果学过中医的藏象理论和五行关系,就知道这个成语中蕴含的道理绝非那么简单。
首先牙齿和记忆是有直接关系的。中医认为,肾主骨生髓,牙为骨之余,肾主志,也就是记忆。而肾精或肾气的虚弱,会表现为牙齿过早脱落,也会表现为记忆力的衰退甚至丧失。
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症,其特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力下降。某杂志的研究报告说,导致牙龈疾病的细菌——牙龈卟啉单胞菌也存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,并不仅仅是口腔中。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表述这个科研成果就是:导致老年人得牙龈炎、牙周炎、牙龈萎缩的细菌,会同样存在大脑中,并破坏脑髓和神经。也就是让老年人牙齿、牙龈不健康的细菌同样会破坏老年人的记忆力。换言之,保护好牙齿和牙龈,不给细菌繁衍的机会,就是在保护大脑,保护记忆力。
中医护齿有独特优势
说到牙齿的保护,西汉刘向在《说苑·敬慎》中讲了一段老子和常枞之间的对话:
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:“吾舌存乎?”老子曰:“然。”“吾齿存乎?”老子曰:“亡。”常枞曰:“子知之乎?”老子曰:“夫舌之存乎,岂非以其柔耶?齿之亡乎,岂非以其刚耶?”常枞曰:“喜!是已。天下之事已尽矣,何以复语子哉?”
这个寓言故事被叫做“舌存齿亡”,经常被人引用,用来劝人柔软,不要刚强。但是在我看来,这个比喻并不恰当。人老了,牙齿没了,其实不是因为牙齿太刚强,而是因为不懂口腔卫生,不漱口不刷牙,最终导致牙齿被细菌侵害瓦解、碎裂脱落。20多年前我去美国的时候,发现美国人普遍有一口好牙,这与美国的口腔医学发达、口腔医师数量庞大以及口腔医疗技术普及有关,当然也与美国人的口腔保健意识有关。近些年来,我们国内的口腔门诊也越来越多,人们去看牙、洗牙、矫形更加方便。
现代人牙齿有了问题普遍去看西医。其实中医在牙齿保健上有独特的优势。针对细菌去治病是一种思路,而改善口腔内环境是解决问题的另一种途径。比如说,最关键的是改善唾液质量,不给细菌病毒滋长的条件,这一点中医有理论、有方法、有解决方案。很多儿童有胃食管反流病,导致乳牙全部被腐蚀,牙齿断裂,只留下残根。碰到这种情况,牙医没办法,只能等着孩子乳牙脱落换恒牙。至于牙齿生长的问题,碰上乳牙不脱落,或乳牙脱落不长恒牙,牙医也只能让孩子去照X光片看看有没有牙胚,没有的话只能终生戴假牙。而中医则有办法让孩子脱乳牙、长新牙,其理论依据就是,肾主骨生髓,齿为骨之余。我的个人经验是,先让孩子戒掉甜食和冷饮,再用中药化解其体内的痰湿,最后稍微加一些补肾填精的中药或食材,一般就能解决问题。
给成年人治疗牙周炎、牙龈萎缩、干燥综合征方面,中医也有独到的优势。我一直计划开一家中医口腔诊所,以中医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,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,一定能造福更多的人。
传授两个牙齿保健的中医小方法:第一,小便的时候紧咬牙关;第二,每天早晨醒后起床前,叩齿一通,也就是上下牙对敲若干下,有唾液就咽下。能坚持照做,则有望年过百岁,牙齿犹存。(徐文兵 北京厚朴中医诊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