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以采蘩,于沼于沚。于以用之,公侯之事。
这是《诗经·召南·采蘩》的第一章,描写为公候采摘蘩蒿的情景。古人将草之高者称为蒿,《诗经》中的蒿类植物有蘩、蒌、萧、艾、蓬、蓍、苹、蒿、芩、莪、蔚等,它们或是味美的蔬菜,或是祭祀的贡品,或是治病的良药。
诗中有蒿可入药
蒌蒿
“翘翘错薪,言刈其蒌。之子于归,言秣其驹。”(《周南·汉广》)薪柴众多杂又乱,割下蒌蒿放身边。这位姑娘要出嫁,我喂马驹忙不迭。诗中的蒌,为菊科蒿属植物蒌蒿。蒌蒿又名芦蒿,多生于河湖岸边与沼泽地带,气味清香,嫩茎叶可作为蔬菜。陆游《戏咏山家食品》:“旧知石芥真尤物,晚得蒌蒿又一家。”
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”(苏轼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》)蒌蒿可解河豚之毒,古人常将蒌蒿和河豚搭配食用,南宋辛弃疾《蒌蒿宜作河豚羹》曰:“河豚挟鸩毒,杀人一脔足。蒌蒿或济之,赤心置人腹。”蒌蒿还可以全草入药,具有利膈开胃的功效,可治疗食欲不振。
白蒿
“春日迟迟,卉木萋萋。仓庚喈喈,采蘩祁祁。”(节选自《小雅·出车》)春风拂面日迟迟,草木茂盛叶萋萋。黄鹂鸣叫声喈喈,姑娘采蘩忙祁祁。诗中的蘩,为菊科蒿属植物大籽蒿。大籽蒿的茎枝有灰白色微柔毛,故名白蒿。白蒿嫩苗也可食用,《本草纲目》引《诗疏》云:“今白蒿先诸草发生,香美可食,生蒸皆宜。”白蒿还是古代祭祀常用之物,《左传·周郑交质》载:“蘋蘩蕰藻之菜……可荐于鬼神,可羞于王公。”
“古柏重生枝亦干,余燎见风幽焰灭。白蒿微发紫槿新,行人感此复悲春。”(唐代刘言史《春过赵墟》)白蒿以全草入药,具有清热利湿、凉血止血的功效,用于肺热咳喘、咽喉肿痛、湿热黄疸、热痢、风湿痹痛、吐血咯血、疥癞恶疮的治疗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将白蒿列为上品,载其:“主五脏邪气,风寒湿痹,补中益气,长毛发令黑,疗心悬少食常饥。”白蒿花也可入药,具有清热解毒、收湿敛疮的功效,用于痈肿疔毒、湿疮、湿疹的治疗。
牡蒿
“蓼蓼者莪,匪莪伊蔚。哀哀父母,生我劳瘁。”(节选自《小雅·蓼莪》)高高大大抱娘蒿,不是莪蒿是蔚蒿。我的父母真可怜,育我累病受苦劳。诗中的蔚,为菊科蒿属植物牡蒿。牡蒿因种子极为细小而得名,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蔚,牡菣,蒿之无子者。则牡之名以此也。”牡蒿也可食用,李时珍说:“嫩时可茹。鹿食九草,其一也。”
“聿当霜霰候,蔚有春阳姿。道心与之然,把玩恒自怡。”(明代朱浙《题晚斋卷》)牡蒿以全草入药,具有清热、凉血、解毒的功效,用于肺结核潮热、小儿疳热、黄疸型肝炎、丹毒、毒蛇咬伤的治疗。牡蒿根也可入药,具有祛风、补虚、杀虫截疟的功效,用于产后伤风感冒、风湿痹痛、劳伤乏力、疟疾的治疗。
马先蒿
“蒿蔚忧思成贱草,蜉蝣变化本微尘。自今不惜先朝露,有愧瓶罍是鲜民。”(明代屈大均《乙亥生日病中作·其一》)还有人认为,蔚为玄参科马先蒿属植物返顾马先蒿。返顾马先蒿以根入药,名为马先蒿。马先蒿具有祛风湿、利尿通淋、攻虫杀毒的功效,可用于风湿痹痛、石淋、大风癞疾、疥疮的治疗。
牛尾蒿
“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!”(《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)那位采萧好姑娘,一天不能把她见,好似三秋未谋面。诗中的萧,为菊科蒿属植物牛尾蒿,《诗义疏》谓“萧,今萩蒿也,或谓牛尾蒿”。牛尾蒿以全草入药,具有清热、解毒、凉血、杀虫的功效,可用于急性热病、肺热咳嗽、蛲虫病的治疗。
利湿退黄茵陈蒿
茵陈嫩苗上有灰白色绢毛,白蒿上有灰白色微柔毛,二者形态相似,常有将其混淆者,如陶弘景说:“白蒿,白兔食之仙,而今茵陈乃云此,恐非耳。”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阶州一种白蒿,亦似青蒿而背白,本土皆以为茵陈入药。”在《诗经》中,蘩、苹、萧等多种植物都曾被认为是白蒿,有人猜测它们可能是茵陈。茵陈经冬不死,嫩苗因旧苗而生,故又得名因尘、因陈,这一特征与播娘蒿有相似之处,因此也有人猜测《诗经》中的“莪”为茵陈。
茵陈嫩苗可以食用,如杜甫《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·其七》:“棘树寒云色,茵陈春藕香。脆添生菜美,阴益食单凉。”苏轼《春菜》:“茵陈甘菊不负渠,鲙缕堆盘纤手抹。”许多地方都有春季采食茵陈的习俗,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茵陈昔人多莳为蔬……今淮扬人,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,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。”茵陈有利胆退黄、祛湿健脾的功效,既可治疗和预防因肝气生发过度而导致的肝胆火旺或湿热,还可预防肝木克伐脾土导致的脾胃不和。明代滑浩《野菜谱·青蒿儿》:“二月二日春犹冷,家家竞作茵陈饼。茵陈疗病还疗饥,借问采蒿知不知。”
春季采收的茵陈嫩苗入药,称“绵茵陈”,夏秋季花蕾初开时收割的茵陈入药,称“茵陈蒿”或“花茵陈”。因地域、物候不同,民间有“二月茵陈三月蒿”的说法,亦有说“三月茵陈四月蒿”的。
“旧苗发出更新鲜,黄疸茵陈主用专。散配五苓功不小,叶寻八角力方全。伤寒可令阴黄退,犯火难教湿热损。曾见淮扬二月二,采将作饼俗相传。”(清代赵瑾叔《本草诗·茵陈》)《神农本草经》将茵陈列为上品,载其“主风湿寒热邪气,热结黄疸”。茵陈是常用的利湿退黄类中药,苦泄下降,微寒清热,善于清利脾胃肝胆湿热,使之从小便而出,为治黄疸之要药。茵陈配伍栀子、大黄等,可治疗身目发黄、小便短赤之阳黄证,如《伤寒论》之茵陈蒿汤;配伍茯苓、猪苓等,可治疗黄疸湿重于热者,如《金匮要略》之茵陈五苓散;配伍附子、干姜等,可治疗脾胃寒湿郁滞、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。
“茵陈味苦,退疸除黄,泻湿利水,清热为凉。”(明代龚廷贤《药性歌括四百味》)茵陈气味清芬,能清利湿热,配伍滑石、黄芩、木通等,可治疗外感湿温或暑湿,身热倦怠、胸闷腹胀、小便不利等症。茵陈苦而微寒,有清利湿热之功,单味煎汤外洗,或配伍黄柏、苦参、地肤子等,可治疗湿热内蕴之湿疮瘙痒、风痒瘾疹。(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)